作者:张文华
牛歌声声
时隔几十年,再次真实的听到悦耳的牛歌,竟是在我们阜宁的一个偏僻的村子。
自2009年起,县里先后举办了5届牛歌大赛;2014年还举办了“中国阜宁牛歌文化艺术周”;牛歌传承人有300多名;打春牛等跟牛有关的民俗庆典文化活动更是出头彩,名扬四方。牛耕文化在阜宁这块土地上得到了传承和发展。
农耕时节,跟随县非遗保护中心农耕文化“牛歌”调研采风组来到位于县城东北的三灶掌李村。再次近距离感受到了牛歌的魅力。
眼前,一片略显空旷的田野,两旁的树木郁郁葱葱,枝叶摇摆,在这初夏的季节里显露出无限的生机。道路两边的田块已有栽好的绿油油的秧苗。前方,几块待种的水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。
下车后,我们一行人,顺着平整的乡间小道走进村庄,忽而,远处传来一阵似曾相识的歌声。那歌声粗犷、奔放、高亢洪亮,其中略带深沉,却又不乏细致、柔美之感,宛若天籁之音,让人心湖荡漾,心醉神迷....
那声音由远及近,直入心肺……
哎…哎,嗨…唻…,嗨……唻…
止步,聆听。一番辨别,发现那只牛歌曲调极简单,仅有一个乐句,而歌词更简单,好像只有“嗨唻”二字。这引起我极大的兴趣。
这是什么歌?竟是这般的简单、朴实、自然、流畅!终于,寻着歌声,前面的一片洼地里,有人在赶牛犁地。远远的,看不清人。这歌正是从那里传过来的!你听他还在“哎哎——嗨唻”“哎哎——嗨唻”地引吭高歌。
只见一位肩搭白毛巾,敞露着胸怀的汉子,正唱着牛歌,驱牛前进。那牛很听话,端端正正,一步一步地走在那笔直的犁沟里。使人惊奇的是,他手上并没有拿什么赶牛鞭,也未曾听他喊过什么“打啾、打啾”的吆牛声。犁到那一头,歌止牛停,那牛很自然地回过头来,也未曾听到叫牛止步和让牛转弯的吆喝声。随着歌声的起唱,那牛又在犁沟里稳步前进了。
不远处的一片水田里,一位瘦高的农夫正认真的耙地,他的口中唱唱有词:
牛儿你挺着些!我一家老小指靠你。
牛儿你挺着些!不打你,不骂你,不打不骂挺着些。
牛儿你挺着些!再犁几转 放你。
牛儿你挺着些!回家好好慰劳你。
我忽然意识过来:这不 是我在书上读到过的牛歌,我神往已久的和牛对话的语言吗?
这二位老人跟二外公一样也是用号子指挥牛犁地的,这真是一个十分有趣的情景。“对牛弹琴”的故事顿时浮现于我的脑际。那故事是说,牛是不懂音乐的。可是你看,这头牛,听着这牛歌的曲调,踏着牛歌的节拍,徐徐缓行不懈怠。拉犁不要鞭打,回头不需吆喝。看那牛一点一扬的神气,倒象是在骄傲地夸说,它是 懂得音乐的行家里手呢!
带着好奇的心情,趁着休息的当儿我访问了这位犁手。|
“大叔,犁地为啥要唱歌?”
“为啥?不唱,牛 不走嘛!”老人一边抽烟一边说。
“那为啥不用鞭子抽它?”
“这可用不着,只要你一唱起这牛歌嘛,它走起来,可带劲了!
“牛能听懂这牛歌?”
“懂!懂!”老人斩钉截铁地说:“怎么不懂?啥时停,啥时走,啥时回头下犁沟,顺着这调子嘛,它都能听得出个行行道道来!”
唔!······
“你唱的这歌,是什么歌?”
“赶牛,犁地,这 叫‘牛歌 ’嘛!”
“你这牛歌,是谁编的啊?”一霎时沉默。老人抽着烟,眯起双眼想了想摇摇头说:“不晓得。记得我爷爷手里唱,我父亲手里唱,到了我们这一代,也还在唱。我想,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吧!”老人的回答,并不能使我满意,但他话中那么一个“传”字,却引起了我的遐思......
牛从田边的小道上走过来。脚步从容、稳健,不紧不慢,脚上和肚皮上沾着湿淋淋的泥土,这是刚刚为主人劳动过的印记。它的鼻息清晰可闻,在乡间清新又几乎凝固的空气里,与狗吠和鸡鸣一般令我熟悉而难忘。
|